m88-m88体育-明升体育

m88

m88

首页 > 艺文 > 大公园 > 正文

英伦漫话/护佑者\江恒

2024-03-21 04:03:01m88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屡被搬上舞台。\图片来源:Alastair Muir

  “求您了先生,请再给我一点粥”,这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雾都孤儿》(Oliver Twist)中主人公奥利弗的经典对白,作为维多利亚济贫院的孤儿,他终日饥肠辘辘,只想多要点儿食物填饱肚子,在小说之外,有关奥利弗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担任《本特莱杂志》主编的狄更斯,开始在杂志上以每月连载形式刊出《雾都孤儿》,虽然小说尚未一次成型,但他对内容构思已久,甚至可说是深思熟虑,正如他在初版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描写盗贼的小说,“我多次读到关于窃贼的描写,但从来没有看到悲惨的现实描写。我觉得如按他们的本来面目来揭露他们的一切丑恶与乖戾,这该是对社会的极大贡献。”他口中的盗贼,就是那些打着救济的旗号欺压社会底层的剥削者。

  狄更斯之所以选择从孤儿入手,很大程度缘于他不幸的童年。在他十岁时,其父为躲避债务,举家从港口城市樸茨茅斯移居伦敦,两年后终因无法偿清债务而全家被关进监狱,出狱后狄更斯去黑鞋油工厂当了童工,靠贴标签以补家用,那些充斥饥饿、欺辱的日子,给他留下终生烙印。与此同时,他漫步于伦敦街头时,目睹了无数黑暗面,就像他后来致友人的信中所说,“一场伦敦式的、贫民窟后巷式的散步,就像骑士探寻冒险那样。”这些痛苦经历,让狄更斯对底层生活有了切身体验,他要全部写进小说。

  他很快找到创作灵感,一个就是距离他住所不到一百米的克里夫兰街救济院(Cleveland Street Workhouse),那里专门收容残障、病患等贫民。据大英图书馆史料考证,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呈现的情节,与该济贫院的实际情况颇为类似,小说中奥利弗的帽子是用棕色布料做的,而该济贫院男童的制服也是如此,小说中所提到的各项制度也和该济贫院相差无几,很多准确的细节表明,他在写故事之前曾做过大量调查。

  和现实中克里夫兰街救济院声名狼借一样,在狄更斯笔下,管理济贫院的也是一些自以为是、冷酷无情的人,他们对待救济对象十分苛刻。以伙食为例,院方规定每天以麦片粥为早餐,每周只有三天提供一定分量的面包。接下来每天只以汤为正餐,而汤则是用前一日煮肉留下来的肉汤做的。周六既没有肉,也没汤,只有一小份乳酪。也难怪小说中瘦骨嶙峋的奥利弗会大声哀求:“请多给我一点吧”。由于卫生条件极差,济贫院臭气熏天,就连实地考察的新闻记者都忍不住将这种气味称作“恶臭之气”。

  一八四五年在汉普郡安多弗镇的救济院曾发生著名丑闻,该院不仅克扣救济者的食物,还强令院中贫民超负荷工作,完不成者就会被扣除本就不多的食物或是会被鞭打,导致院内人们啃食骨头上的腐肉成为常见现象。丑闻曝光后,引起英国舆论哗然,但最终不了了之。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感慨,贫民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在济贫院里慢慢饿死,要么在济贫院外快快饿死”。

  整个十九世纪克里夫兰街救济院都一直保持运作,直至二十世纪初才转成医院。二○一七年,该旧址计划改造成豪华公寓,但遭到文学界的强烈反对,当中包括狄更斯第五世孙女的作家霍克斯利。他们认为这座救济院是伦敦社会和文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揭露伦敦底层社会的生存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个则是与狄更斯住所一街之隔的育婴堂(The Foundling Hospital),其创建的初衷是慈善恤孤,就连起名字都充满人文关怀,创办人没有采用orphan(孤儿)或abandoned children(弃童)这样常用词,而是使用较冷门的foundling,就是考虑读音听起来更像fondling(可爱),避免予人悽惨的印象。当时狄更斯常常拜访育婴堂,并和家人一道在那里的教堂做礼拜。或许他对育婴堂甚有好感,他把一位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秘书写入《雾都孤儿》,成了满怀慈善之心、常常帮助奥利弗的布朗罗先生的原型。至少在狄更斯眼中,其与济贫院有着本质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育婴堂的营运方式正是当代流行的艺术+音乐+慈善之雏形。比如,被贝多芬称为史上最伟大作曲家的乔治亨德尔,其旷世之作《哈利路亚大合唱》便是首次在育婴堂的教堂演奏后名声大噪,他在遗嘱中特别吩咐要将清唱剧《弥赛亚》的一份总谱和全套分谱都留给育婴堂。被人称作“英国绘画之父”的贺加斯,开创性地在育婴堂建立了开放给公众的图画馆画廊,并收取门票为育婴堂筹款,从而拉开英国艺术支持慈善的历史。如今育婴堂原址已被改造为伦敦博物馆界中独树一帜的育婴堂博物馆(The Foundling Museum),是不少游客喜欢参观的地点之一。

  狄更斯一向以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称,在他西敏寺的墓碑上这样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明升体育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很多英国人认为,碑文上应该再加上一句:儿童的护佑者。

点击排行